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学科扎根西北交通科教沃土,历经数十年积淀,逐步形成以交通场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引擎的特色发展路径。学院聚焦“交通+计算机”深度融合,锚定智能交通系统开发、轨道交通信息处理、智慧物流数字化等前沿方向,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计算机理论功底与交通行业适配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西北地区交通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育与科研攻关的重要阵地。
学院构建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 信息与通信工程(校级重点学科群)— 交叉学科拓展”的立体学科架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在ESI学科排名中持续攀升,为智慧交通场景下的算法优化、数据挖掘、系统集成等研究筑牢根基。
深耕三大核心方向:其一,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聚焦交通流预测、车路协同算法、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开发;其二,交通大数据与信息处理,攻克多源异构交通数据清洗、融合与可视化技术;其三,智慧物流信息工程,探索供应链数字化、物流机器人路径规划等前沿课题。依托学校交通行业资源,形成“技术服务交通场景,场景反哺技术迭代”的独特发展生态。
学院汇聚一支由国家级人才、省级领军学者、青年拔尖人才领衔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占比超70%,高级职称教师逾60%。团队深耕交通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近年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学术传承与技术攻坚中形成“老中青”协同创新梯队。
建成“交通信息智能处理省级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配备边缘计算服务器集群、交通场景模拟沙盘、车联网通信测试套件等尖端设备。携手华为、中兴、中国通号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打通“课堂—实验室—产业场景”的技术验证链条,为科研成果落地与学生实践能力锻造提供硬核支撑。
近年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等项目40余项,聚焦“高寒地区轨道交通信号传输可靠性优化”“基于北斗导航的物流车辆路径动态规划”等行业痛点,研发成果应用于青藏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等重大工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计算机学报》等顶刊顶会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多项成果入选“交通运输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科研团队主导制定的《轨道交通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规范》等标准,填补行业技术空白,助力交通信息产业标准化进程。
创新“基础夯实+交叉赋能+场景实战”课程体系:必修《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筑牢技术底座,增设《交通信息工程》《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等交叉课程,嵌入“智慧交通系统开发实训”“物流信息平台架构设计”等场景化实践模块。依托“学科竞赛+企业实训”双轨机制,学生在ACM-ICPC、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中屡获佳绩。
毕业生足迹遍布交通、IT、智能制造等领域,超30%进入中国铁路总公司、华为、阿里巴巴等头部单位,从事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交通大数据分析、车联网架构设计等核心岗位。升学方面,年均25%学子赴985/211院校及海外名校攻读硕士,部分留校深造的研究生已成长为交通信息领域科研骨干,持续为行业输送“懂技术、通场景、能创新”的复合型力量。